手冢治虫短篇漫谈(一)弃医从漫的贝雷帽。

 

那么,这篇文章的起源是无意中站着看完了一本《手冢治虫——我的漫画人生》的书吧。

谈到日本动漫,一定要提手冢治虫;好像看电影不能说喜欢看斯皮尔伯格要说最近重温了一遍伯格曼;不能说喜欢看书,要说文学和米兰昆德拉。“手冢治虫”这个亿人皆知的名字,是在日漫界分割“小白”和“专业人士”的标志。

和任何一部“必须要读的100部经典”的命运相同,手冢老师的贝雷帽和穿着红短裤的阿童木,成为和KFC和M大叔一般的LOGO标识化的象征。知道的人越来越多,愿意去看的人比任何时代都要少。“哦,手冢治虫嘛!大日本漫画之父嘛!”互拍肩膀,哗哈哈大笑一阵。然后远目。也是我们时代的特别属性。

 

上图为手冢治虫的自传体漫画《一代漫画男》,身为医学院的学生偷偷摸摸躲在最后一排赶稿子画漫画,一不小心,墨水瓶沿着罗马式的阶梯一路滚落下来;

下图为手冢治虫短篇《漫画大学》,虽然换了人物,不过自己大学时代的课桌和黑板,还有斗兽场一般的环形阶梯教室都好好的保留下来。

那么,直至大学时代,我对手冢的认识的只停留在不会把《森林大帝》和狮子王搞混;知道“黑杰克”除了是著名的威士忌牌子之外也是脸上有疤的黑市医生。随着年纪的增长,越来越成为“岸上的人”[i]

为了让尚且在“水里的人”不至于关掉浏览器,我决定将这有点枯燥的内容从大家都熟悉的古老的段子讲起:手冢老师当年是医学院学生。在环形解剖课的座位上奋笔连载打翻墨汁被老师猛K不说,值夜班的时因赶稿压力无奈,用“喂,完成了带你去酒吧作为酬谢”的白条,让护士彻夜帮忙填色擦线稿也成了常事。医院传出“手冢经常将护士拖入值班室中锁上门,一整晚不知做什么。第二天护士们都会疲惫万分的走出房间”的风声不胫而走。虽然这本自传体的书中也未完全解答了手冢先生最终弃医从漫的拐点,“喂喂,这样下去没问题吧。”相信先生也在心中扪心自问后做出的决定吧。

医生——漫画家,不亚于次元间跳跃穿梭的跨度。就读医学院的背景,应该是为“怪医黑杰克”这个家喻户晓的经典人物提供了原型;或者解剖和比例对漫画塑造大有裨益吧。写到这里,大家对被神化的手冢治虫的作品内容如何理解呢?

“最让我感到麻烦的,是人们只从《阿童木》中看到了‘十万马力’‘人类的正义的伙伴’。‘科技飞速发展与人性之间的矛盾’才是我的主题。”呀,我们果真都误读了很多年。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但违背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让本应该去世的人们继续生存。人口爆炸成为地球的负担。人类依靠科技无限制的延长生命。这样做没问题么?


在其早期的短篇名为《铁的旋律》的故事中。男主角是和妹妹一起奔赴黑帮林立的纽约城奋斗的日本人。妹妹被黑帮的小开看上,顺利完婚。哥哥却因目睹黑帮暴戾行径,敌不过自己的良心成为警方爆料的线人,最终被黑帮小那个开率一众兄弟,强压在铁轨上被碾断双臂。

 

我看的第一部短篇就是这个肌肉男封面的‘铁的旋律’呀。封面看起来很好莱坞,打开一看,居然是沉重的人生主题。这也是那个时代的特点吧。

那么,这个对小舅子哈姆雷特的故事的拐点发生在手冢老师擅长的医疗系故事上。男主角碰到了科学怪人X博士。同意转上用意念力驱动的义肢。X博士不惜用各种危机生命的方法,激发“潜藏于每个人身上,用意念力驱动的神秘力量”。男主角不负众望,从生活自理到最终十环命中,风衣墨镜,杀回纽约复仇。

 

“人类在极限的状态下,激发出令人不可思议的力量”X博士在集中营的濒死经历,让他发现超自然的‘灵之光’的力量

AURA是生物共有的某种电磁波。因人而异。看到这里想起了谁没有?HUNTER里头猎人们的各种五花八门的意念力

你以为就是这样么?我本以为唯一的亮点就是那双叽叽嘎嘎的“意念力双臂”,之后,手冢老师逆转剧情。纽约黑帮不断出现双臂扯断的尸首。警方也将注意力放在了这个名为“铁”的日本男子身上。妹妹的介入(这角色果真还是有用的)让复仇之火渐渐熄灭。同时,电梯中也出现了无人控制的铁臂持枪的真正犯人。睡梦中的男主角潜意识里希望“杀死他们所有人”,这种意志力过于强大,让双臂在主人潜意识的驱动下完成所有杀戮。

男主角在科学怪人X博士的训练下,几经生死边缘,终于学会控制‘灵之光'。

最后的结局是一干人等齐集一堂,被警方阻止功亏一篑的男主角,绝望中喊出“我要杀死你们所有人”然后,远处的一双孤零零的手臂,正一点点的爬向这群以为尘埃落定的人们。这才是手冢老师绘画的目的。他不明白这个问题如何解答。他用手术刀精准的漫画笔法,展现在故事中,终极问题留给我们。

敏感的国民性,从医的背景。让手冢先生对“生命”“人性”的庞大主题思考的愈加深刻。这点在他的短篇故事中尤其突出。相较之长到深吸一口气才有种开始翻阅的《火鸟》系列,手冢的短篇节奏感紧凑,要表达的POINT也很清楚。医学背景让软科幻的内容更具备信服力。

和大多数东瀛文学一样的“宿命感”,像是已定前提的论述。让我想起周末看到CCAV6播放的《监守自盗》的脑损伤病人,针对自己逻辑混乱的生活,接受朋友的对策:凡事从结尾开始写。如果这样说的话,手冢老师的作品是已经设立了“人类必须面对生命是走向灭亡的存在”为前提的。用这样的结局,倒推上去的每个故事,各有精彩。

to be continued……

后记:

答应给妖怪的这篇稿子,拖稿至今日本地震已过10日祭。我是在外媒直播的仙台海啸的画面中,看到大浪冲模型一般将堤岸边的小屋如奥特曼的布景一般,活生生的向内冲击了几公里。此情此景,让我想起弃医从文另一位日本文化名人,作家渡边淳一。他的作品中有一本名为《钝感力》的书。抱着明天就会变成第三世界东京沉没地底想法的东瀛人,和为了车子房子地大物博的国人,我们的“钝感力”太完美了。在传播学的《娱乐至死》中,有一句非常著名的句子“well,now……”,这是电视新闻中经常用的一个转折句。直译就是“好的,那么现在我们关注另一条消息……”

电视这个媒体的出现,破碎化,片段化,割裂化 。那么9级地震也好,种族屠杀,核武器或者全球变暖,90秒新闻过后,一句“well ,now……”说明,对这个问题的关注点已经够了。曾经问过在大阪生活的鱼头,最大的区别是怎样?可能是心境的不同。归国固然有一种“啊,妈妈的怀抱”的安定感。同时,每个夏天为了新发手办和大叔抱着你死我活的决心的抢购心情也一去不复返。

“大航海时代”的热情熊熊燃烧了2亿册了,终究萌到我们的是一掀桌子“准备上路”的激情,还有“在路上”的永远在路上的未知性。我们先翻到最后一页看到结局,再从前面慢慢读,这样好不好。


[i] 注:某日,鱼头在介绍了鲁鲁修被我大摇其头否定之后。她发自肺腑的说,阿姨,你那些喜欢看‘20世纪少年’‘钢炼’这种国民漫画的口味,已经充分证明:你,和普通的大人一样,已经是岸上的人了。从此,“水里的人”和“岸上的人”成为分界线。

hotel comparison . domain archive Baskiri

发表评论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