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漫画为什么好看:表情、拟声、宝冢和钝感力(下)

日本漫画为何好看呢?中野晴行的《动漫创意产业论》中就以MSN驻日的外国记者不可思议的问题开篇。公车上,7-11里, 背书包的小孩和拎皮包的工薪阶层并肩站着翻阅厚厚的漫画杂志,景象奇特到令人费解。即便到近年在中国,亚洲,欧洲,全球都大受欢迎的程度,全民漫画,大街小巷充斥漫画的“不可思议国度”也只有霓虹国呀。

“为什么看?因为好看呀。”和吃饭,睡觉,休息一样,看漫画是生活常态的组成部分,将漫画作为商品,作为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或者将看漫画的受众当做研究的文本,从社会文化角度的岛国文化,团块一代的类似漫画研究已经太多,事实上,将漫画如同文学批评一般,正儿八经的做文本分析的讨论还是较少。接着“日本漫画为什么好看?”,看了一些相关的书,再多写一点。

 

从“少儿读物”中毕业

 
还是以前的漫画亮点多啊……我根本就是为上这些图才写的文吧,多有爱呀!海獭爸爸!

日本的动漫或者漫画何时在历史舞台上褪去少儿读物的外壳,成长为值得关注的社会影响力呢?中野晴行的认定是“漫画从少儿读物中独立”也就是本该从漫画中毕业的读者,到了一定的年龄却依然钟爱漫画,使其突破低幼向的界定的时刻。也就60年代后期,“团块一代”(日本战后大规模出生具有统一价值观的一代人)本应读大学但依然未从漫画毕业的年代。

 
传说手冢当初在给类似《故事大王》的低幼向读物绘制科普类漫画……难以想象赤本时期就这样成人化的题材,手冢真是悲观到底厌恶人类的某种表达吧

将60年代后期作为漫画时代的新纪元之前,20世纪40-50年代发生两件“创新型事件”——①手冢治虫创作的“故事漫画”(也称小说漫画、情节漫画);②50年代中期,“拉洋片”(洋片、纸画)的出现。

 
说是“惊奇”漫画,不如说“原来点和线就有这么‘日和’的效果”……真心喜欢这些莫名其妙的线条啊

手冢治虫在漫画领域的功绩被定为绘画手法,即“将电影手法运用到漫画中的创始人”,宍户左行的《速滑太郎》在二战之前就用过电影手法的描绘;事实上,手冢最大的功绩在创新、开拓、探索更有趣的漫画绘画手法时,另一方面是内容创新:故事性。把小说或者电影内容复杂,价值观深刻的内容,用漫画的手法表现出来,脱离寓教于乐,情节简单,篇幅短小,劝人向善的低幼向趋势,这才是留住“团块一代”最重要的原因——漫画的本身很好看,和载体无关。

 

神奇的拟声词

 

经常会有这样的感受,电影本身忘记了,电影中的音乐主题曲忽然响起,脑海中自然而然幻灯片一般的闪出图像;如果放一首“大声说出我爱你”我大概会把几乎每一帧的樱木花道的画面都复数出来吧。“my heart will go on”几乎响起的时候,仿佛冰山和闪闪发光的小李同学大声呼着“我是世界之王”就在眼前吧;比用视觉接触的文字输入脑海再描绘出的画面感不知迅捷的多少倍。听触神经本身就是超越视觉的记忆方式之一;音乐、恋声癖等音质媒介的存在是动画和电影的第二次无与伦比的生命力,比画面还隽永,sometimes。

“拟声词”的运用是对视觉主导的漫画在内容上的维度空间的扩展;就是说,它充分运用融情入景的道理,让读者在见到拟声词的同时,自然而然的耳边播放出音效效果;反过来这样的“听觉”的感受又影响着阅读者在观看漫画时候的情景感,让情景生动而难忘。

日文中的拟声词和中文中的拟声词似乎又有微妙的差别。简单的“啊”“呀”“汪汪”“哐嘡”之类的单纯模拟声音发出的响声,漫画中的拟声词还有状态的感觉。比方说“纹丝不动”“吓一跳”“静默”“抽泣”,这些似乎是表示状态的词语,但是用拟声的方式表现在图像,特别是人物旁边,简单的一个词忽然就将此时彼刻的状态完美描摹。

熟悉日本综艺节目搞笑艺人的清楚,无论是志村健还是明石家秋刀鱼,某句口头禅或者特别的语调都能够成为各自的代表性logo。英语世界中,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老友记》中的Joy泡妞时候的口头禅:“how are you doing”,他会微妙的在how和are 中间加上抛物线一般的滑音。

有点扯远了,心动的感觉“dojidoji”,华丽丽的“Bling-Bling”,还有搅拌纳豆时候“喀拉喀拉”,“嗨嗨~”的老好人,飙车党的“啪叽啦布啪叽啦布”(模仿飞车党发动引擎的声音)……以单纯拟声出发点,最后却成为某一种情境的超浓缩代表的拟声词,是在国人的文风中难见到,青蛙跳进的池塘“噗通”一声,只能出现在小学的初级课本中吧。如此简单的,直接照搬现实的描绘,在中国可能会被认为是幼稚、散漫难登大雅之堂的存在吧。

同样是青蛙入水的噗通一声,日本著名的俳句诗人松尾芭蕉的《古池塘》里写道:

“古池や 蛙飛びこむ 水の音”

古池幽且靜,沉沉碧水深。
青蛙忽跳入,激盪是清音。

 

宝塚剧团和那些drama的剧情化表演

 
如此接近战争……在之前手冢的短篇赏析中,他看起来圆乎乎的画风讲述的血肉模糊的故事,错愕的冲击力

熟悉手冢治虫的人都知道,他的标签中“医学”“贝雷帽”“虫”(超爱昆虫到在原名“手冢治”的后面硬生生加上了“虫”字)“漫画之神”“阿童木”之外,还有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是宝冢剧团。日本游的攻略上,去宝冢市必去的景点是“手冢治虫博物馆”和“宝冢剧团”,两者不仅挨着海正好对面对。

 
手冢的早期作品中,无论人物的形象、肢体语言、台词和背景、剧情都有阵阵宝冢剧团的风吹来

据说手冢的母亲是超级的宝冢迷,迷恋到搬家到剧团所在地为止。1914年创立,全员未婚女性,华丽台风细腻情感演艺古今中外名戏剧著称的宝冢剧团,至今在日本社会依然拥有庞大的粉丝团和观众群。(仿佛听见无数粉和腐女们来自深渊的无数双黑手)讲述宝冢剧团的纪录片末,“等待宝冢剧团的姐姐们在演出结束后鱼贯嬉笑而出时,河堤旁总有一个头戴贝雷帽的少年羞涩的微微低下头,手中不停的画笔。……他就是日后著名的漫画家手冢治虫”OMG!就是有这样的结尾!

 
哦哦!宝冢市的宝冢剧团的雕塑,详情见 我的宅旅游~为了手冢治虫宝冢之旅


再来!手冢治虫博物馆中的主要人物雕塑,上下一看,果真风格好像

在第一部分提到,手冢对日本漫画“从少儿向读物毕业”起到最大作用的是故事化的复杂剧情,而满足这样的要求就需要在漫画人物,特别是人物的表现力上具备承载复杂剧情的突破。宝冢剧团的少年时光或多或少让手冢从漫画作品的剧情中、人物设定、背景的舞台感、台词的戏剧性、肢体的丰富性等多方面满足了这个要求。

《第十放映室》的“动画王国”单元曾经很认真对比阐释美、日、中三国动画在初期发展的状况。迪斯尼在《白雪公主》获得大获全胜之后,堵上金钱、名誉和前途的又一力作《小鹿斑比》是被忽视的经典。其中重要的一环就是表情。迪斯尼不惜将制片公司变成完全的动物园,让小鹿斑比的动作细致入微,表情丰富感人,使得白雪公主中森林里的小鹿们相较之下成为“扭动的面粉口袋”。眉毛、眼神、汗滴(日本漫画中相当重要的元素)、黑线的运用,和拟声-拟态词一样,让漫画中的人物瞬间灵动,但又不至于到“好莱坞”的程度,两者的平衡,微妙的中间点,这是我认为目前国漫的FLASH或后宫向的漫画作品之所以缺乏真正灵动的原因。

 

凌波丽的笑容,雪代巴的泪水,诸多名场面的集结,戏剧的氛围在漫画家精心的画面感和剧情冲突中达到顶峰。读者们在熟读洋洋洒洒几十册单行本后,依稀记得的还是触动心底为数不多的“瞬间”。我想,高潮的剧情在强忍涌起的情感,翻过这一页,忽然见到大跨页2page 的蓝天白云的长镜头和主人公们一起向着理想飞奔的涌起的时候,我们会真心觉得:太好了,能看漫画能被漫画感动,真是太好了。

 

特属东方的“钝感力”

 
这鱼多赞啊!而且比伊丽莎白早了20年……

我这代的动漫社副社长小邓同学(喂,你还活着么!?)最钟爱的角色是《银魂》中的伊丽莎白。那目光呆滞的表情是如此之萌,就连满腿的脚毛随风飘荡都如此赏心悦目,吾妻日出夫在1979年的作品中即描绘了和伊丽莎白神似的“诺塔鱼”。更具备硬汉形象的大概是1969年的“骷髅十三”,有着圆寸头型,马克笔的蹙眉,和不苟言笑的仿若高仓健映画版的骷髅十三,的确也很难想象拥有海贼王中变相怪杰一样夸张的表情。

 

是泡沫经济产生和崩溃之后,整个社会的面无表情的通病?想象一下劳累一天茫然不知所谓的终身制的社员手拉着地铁的环,摇晃着看着手里同样面无表情却要应对各种麻烦的漫画男主角,感同身受是肯定的。

这里又要提到之前妖怪介绍过,个人相当喜欢的日本导演(搞笑艺人)北野武[i]。搞笑艺人是苦行当,德云社当然也不好混,只是搞笑艺人这个职业在中国怕是要理解起来还要十年吧。岛田在书中提到过北野武人生中出现的著名事件,其中之一就是车祸。这个拍出电影,不是《座头市》就是黑社会,偶尔客串一下是《大逃杀》中诈尸的尸体的男人,鲜血几吨几吨洒在现场,却在real world中,骑着麦当劳送外卖的轻汽小车,扎扎实实的在公路上划出几十米的血痕。“可恶!明明是这么有名的人!为什么会栽在这样的可笑的小轻汽上!”从全日本乘坐JR线换忙赶去的艺人朋友们,抬头看见车厢内不停滚动的血淋淋的现场和难以想象北野武乘坐的可爱的小电动摩托的图片时,涕泪横流却忍俊不禁的想这个个问题。

 

北野武之后半边面瘫。半边脸会不自觉的抽搐,更加的面无表情,无法从面部捕捉细微的表情的变化。在这样的情况下,他的演艺事业却一帆风顺。自导自演的《菊次郎的夏天》中,扮演着被老婆命令的怪蜀黍,不得不带着邻居家的小正太,在暑假踏上寻母之旅的故事。怪蜀黍这个词语就是为了北野武而创,将路费拿去赌马、装瞎子骗搭车、在游泳池中钓鱼、碰见若干稀奇古怪的人的公路影片,伴随着北野武的面无表情的独特喜感。末尾小正太没有得偿所愿,也没有因为公路片的历练一夏成人,和怪蜀黍的分手也好似幼儿园放学回家的轻松:“欧即将,撒有那拉”,久石让的清澈的乐音响起,这个时候面无表情的北野武巨大的脸部特写是如此的感动人心。

 
高木直子的绘本系列,是摒弃了所有复杂的外表,简单,直白,线条般,却让人记忆深刻的存在

《失乐园》的作者渡边淳一[ii]近年出版名为《钝感力》的书。他的医学出发点是“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前者负责血管收缩后者则是放松。像是考试之前频繁去厕所啦,手心出汗,听到震惊的消息满脸煞白,或是神经紧张引起胃溃疡,或是陪上司的酒局因为太苦闷总也喝不醉……各种生活中的现象不一而足。简单而言,渡边的想法是,钝感力是一种好事情,被领导骂,追女孩被拒绝,恋爱、工作、婚姻和幸福,生活中都是钝感力强的终归是好事。《少年JUMP》系列的热血激情固然是人人向往之,更多时候还是像《食梦者》中虚拟连载的《海獭先生》一样,吐槽一下上班族的存在吧

 

=========================  分割线=====================================

 
原本的题图……但还是伊丽莎白的气场强大……参考资料许多来源于这些书

和目前中国的《新周刊》中提到的我们这代“无痛无爱的橡皮人”概念不同,面对生活的窘迫,经济的低迷,甚至是地震核辐射或者日本的沉默,伊丽莎白和海贼王,都拥有自己的读者众人们。我们选择怎样的方式来获得沟通,得到感情和关怀。

和本文第一张图片”爸爸逗我笑了“系列一样,仔细想来,或许爸爸曾经也和海獭爸爸一样,做了一些稀奇古怪的事情,做了一些被窝里面放屁的奇怪事情,他也早就忘记了吧。感知过,体验过,触动过的我却会一直记得吧。正如漫画带给我们的。难以言状的存在于点、线、面的,单单用纸和笔,真心诚意的,满怀热忱的,泪流满面的,默默祝福的画下一笔一笔心中的世界。


[i] 推荐岛田洋七(《超级佐贺阿嬷》系列作者)写的《我与北野武》。

[ii] 渡边淳一和手冢治虫一样,也是金光闪闪的医学背景,这位专攻整形学并有Dr. 学位的作家,最近总写些擦边球的作品,《男人那话儿》《欲情课》等从身体写到情感类的作品都挺有可看性。

.

作者

《日本漫画为什么好看:表情、拟声、宝冢和钝感力(下)》有2条评论

发表评论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