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是准备写反乌托邦动画的,搜索资料的时候发现了这一公开课,觉得相当之不错,遂想推荐给大家(其实你根本是反乌托邦的稿子写不出来了吧)。
科幻在国内一直处于不瘟不火的状态,从分类上来说,被归为儿童文学,就跟动漫的处境一样。作品上近年来倒是多了不少,尤其是长篇,刘慈欣的《三体》系列让不少不读科幻的人也开始接触这个类型,不过估计除了三体,大多数人对国内的其他作者和作品也是知之甚少。平台上,基本上《科幻世界》独撑场面,《世界科幻博览》很多地方都根本没有卖的,销量跟科幻世界也是完全不能比。影视作品上,国内的科幻几乎是0,比动画还惨,这个的问题就很多了,尤其是……你懂的,就不多说了。
在科幻缓缓前行的同时,国内的玄幻作品倒是增长迅速,穿越作品更是泛滥。看起来貌似还有一边在发展,但其实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即不进则退。科幻是基于科技的合理想象,对当前的反思,对未来的展望,而玄幻完全是无原则的,无根基的,东西方的大杂烩,想怎么整就怎么整,简单说就是YY,逃离现实。虽然我不太看奇幻,但至少我知道它还有复杂而合理的设定,就像DND,虽然不基于科学,但也是有体系的,有限制的,而不是想玄幻那种扯淡的东西。好吧,在这里我对奇幻和玄幻的定义不做明确的解释,总之你知道我说的是什么就行了,那字面定义抬扛没有意思。总之就是,不去思考当前和未来,而是一个劲儿地往过去逃,幻想那些没边儿的玩意儿,就跟说着“想当年我们唐朝怎样怎样”一样,没有意义。
在这样一种环境下,能够看到有老师开科幻概论这门课实在是惊喜不已,虽然是在台湾,大陆还不知道有没有。
郑运鸿教授(克劳萨大人啊!恶~魔~球~!)是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创意中心TIPS计划主持人、国立清华大学通识中心兼任讲师、国立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好吧,这名号到底是什么我也不知道,而且也无所谓知不知道,总之是一个热爱科幻,希望通过自身的传教能将科幻精神发扬光大的一位老师就对了。
这里是该开放式课程的页面,上面有课程的介绍,大家可以去看一下,在上面也可以找到视频的下载。
我的这一组稿子基本上就是“课堂”笔记和自己的一些思考,可以当作课程内容的文字版介绍来看,有时间的话当然还是建议去看看视频。至于要更新几次,没有确定,就看每次写的字数了。总之既是想将这门优秀的课程推荐给大家,也是为《反乌托邦动画》和《<金枝>与交响诗篇》这两篇折腾死我的东西争取一下时间。好了,下面就正式开始了。
第1講 課程介紹與上課方式說明
L01_A 介紹上課與評分方式,警告同學須確實出席與交作業
鬼冢老师(郑老师自称鬼冢英吉……)确实是很有特点的一个家伙,永远都是穿黑色衣服的留着长发的魁梧(壮硕?肥?)眼镜宅,比较随性,把讲课比作演奏JAZZ,基本调子不变,但每次都根据课堂情况有即兴的变化。他是抱着要教下一代脑子里有一些东西,希望华人的下一代能有希望才来教书的。
第一课嘛,主要是说一下这门课讲什么东西。讲的是科幻而不是科幻学,好比讲英语会话而不是英美文学。什么是科幻学,比如科幻的分类,详细的年表,各个流派的由来,什么词的具体含义等等,这些东西有其价值,但并不是在这堂课要教授的,因为这些无关宏旨,而且华人还没有奢侈到去做科幻研究员和评论员,因为我们自己的创作土壤都如此贫瘠。
讲科幻,主要是讲什么是科幻,对我们有什么用处,美日的科幻有什么不同,跟他们自己的文化有什么关系,跟华人的文化又有什么区别等等。在于培养一种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想象未来的能力。而这些能力正是华人所缺乏的。我们从小都是接受的怎么解题的教育,而不是怎么提问题,导致的结果就是我们永远都是打工的,都是为那些提出问题的人服务的。再看看我们脑中未来的图像,基本上都是来自西方作品的想象,而且我们都习以为常、以之为刻板印象,仿佛未来就应该是那个样子的。
有专业能力(解题的能力),却缺乏对未来的想象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就像一个手握威力强大武器的小孩子,不知道自己会做出什么事情来,不能趋吉避凶。
这门课是来教why的,而不是how,有时候知道why比how更重要,尤其是在这个知道how比知道why的人多得多的社会。我们需要有对事物的敏感度,要关心事物,并要有思维的工具来关心它们。只有这样,才能有华人的未来,在这样的未来中,才能有我们的角色。
有这样的老师是值得庆幸的,他并不是一个完美的人,或者应该说有不少的问题,有自己的一些习惯和癖好和意识形态(不限于之政治,后面会说到),但看得出是一个真诚的人,一个敢想敢说的人。他在课中经常会扯到一些杂七杂八的事情,但都会跟他想传达给学生的,想教会学生的东西有关,也算是这个开放课程的有趣之处。
第2講 電影《夢遊交易所》欣賞與相關概念
L02_A 上課規矩說明、處理學生選課問題,介紹本學期課程,與同學互動,討論「什麼是科幻?」
L02_B 從《夢遊交易所》來談各種科幻主題
第二课跟第一课差不多,也是在讲一些科幻的理念。
科幻作品虽然大多讲的都是发生在未来的故事,但你并不觉得看不懂,因为很多都是用未来的外衣来谈现在的问题。科幻由于其特点,可以说一些既熟悉又陌生的故事,可以假设一件事情发展到未来从而做思想实验,预演可能的问题,寻求解决的方法。那么,谁写的故事,反映的自然就是谁看到的问题,谁想象的未来。而大部分我们看到的作品,尤其是电影,都是好莱坞拍的,也就是美国人的东西,所以我们看到的都是美国人想象的未来,美国人眼里的世界,并逐渐习惯这种看法。更可怕的是我们还没有意识到这并不是我们自己的观点。
一想到宇宙飞船,大家都会想到那些造型流线的巨舰,简洁干净的内部设计,管理系统的虚拟人形,英文的界面等等。那为什么不能长得像中国传统建筑,操作系统是个土地公的形象,说着中文,甚至是方言,餐厅里是筷子。大家可能会发笑,然而笑正说明这里面存在问题,意识形态(不局限于政治)的问题。经常做一些交换的思考可以检查出这种看似正常实则有问题的地方、隐藏的意识形态,比如很多片子男主角是男人、白人、中产阶级、双亲家庭,而如果你把这种设定换一下,黑人、女人,是不是觉得哪里不对劲?
我虽然不认为这些设定都是有意而为(人家拍片子干嘛不用自己国家人当拯救世界的主角而非要转着弯儿找中国人啊拉美人啊),但我们不应该因此而默许其成为理所当然的存在,应该很清楚这是他们的想法,而不一定是(看清楚,是“不一定”,而不是“不”,这并成为反对普世价值的借口)全世界的。我们应该有我们的观点,而不是一味的跟随。郑老师这种观点和方法非常有价值。
后面提到对墨西哥人的印象,大部分人都会立刻想到荒漠、仙人掌、吃的东西很辣、带着大檐帽的人谈吉他等等。而这些形象是从哪里来的?好莱坞,美国。有没有看过围墙(边境)那边的视角,看过墨西哥人自己讲的故事。
《沉睡的商人 / 梦游交易所》(Sleep Dealer)这部墨西哥人自己拍的科幻片,短短一个半小时的特效一般的片子却让人清楚地看到了墨西哥的苦难。那么我们有没有导演拍了这样的片子呢,如果我们讲自己的故事,我们应该讲什么,怎样讲。华人必须要有自己的科幻作品,只有自己写,才会有我们的价值观,定制我们的未来,发现自己可能出现的问题。
不过在让教室里同学举例那些是科幻作品什么不是的时候,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们对大陆的科幻作品没什么了解,完全没有人提到大陆的作家和作品。而说实话,在科幻上,大陆的环境要好于台湾。虽然经历过被打压的年代,但是大陆的科幻仍然走了过来,在以《科幻世界》为旗帜的众多科幻人的努力下,一代代的人由读者变为作者,从而影响更多的读者。从以前只有杂志刊登的短篇,到后来王晋康和刘慈欣的长篇著作出版单行本,再到现在《三体》的火热,大陆的科幻界开始走向了图书时代,影响力开始向非科幻爱好者的群体蔓延。我们看到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场景,真的是很让人兴奋。
第3講 何謂科幻?科幻概論之總論篇3_A
L03_A 上課與評分方式說明、本學期課程單元介紹
L03_B 科幻濫觴與命名、科學幻想與幻想科學的差異
L03_C 科幻文學與映像、科幻主題的常見元素
在前两讲做了一些观念上的铺垫之后,第三讲开始正式讲科幻作品。
第一部分说了说教纲,就是这门课讲的内容和顺序,对每一部分做了简单介绍。
其中需要注意的是“黄金时期”只是美国的,虽然基本上各种资料都没有注明,搞得好像这个世界上只有美国一个国家而已。但是大家需要知道这一点,在所有的媒体都在用美国的意识形态洗脑的时候,尤其重要。并不是反美,而是要大家知道有些事情还有另外一个面。
我觉得这一点很有意思,一个国家的经济的强势往往会导致其文化的强势,让人觉得他们的文化就是好的,这一点在改革开放之后尤为明显,虽然到现在减轻了许多,但还是有很多人有这种情节,而且这种观念藏的更深,更隐蔽,有时候连自己都不知道。这些也是正常的,但最好能有所意识,当然如果明知而继续为之,甚至有意为之,就是装B了。
第二部分讲了科幻在定义上的一些东西。
第一部科幻作品一般认为是玛丽·雪莱写的《弗兰肯斯坦》。1926年雨果·根斯巴克创办了《惊奇故事》(Amazing Stories)杂志,并对这类故事命名为Scitifiction,后改为Science Fiction,后再简化为SF。
关于科学幻想和幻想科学:
科学幻想是根据科学去做合理的延伸推想,而幻想科学是某种想象中的科学,捏造的科学。日本的科幻作品大多应该归为幻想科学,其中的科学成分是为了要做一些事或是要说某些故事而创造的,只在该作品中能成立,出来就是扯淡。柳田理科雄在《空想科学教室》中就在吐槽这些东西。对比《StarTrek》和《宇宙战舰大和号》中的企业号和大和号的造型,就可以理解这两者的区别了。
这里郑老师播放了StarTrek第一季的OP,我才发现原来《PLANETES》的OP多半是有参考的:
第三部分从深到浅列举了文学和影视中的一些科幻作品:
文学:《making humans》《海底两万里格》《美丽新世界》《1984》《基地》《华氏451度》《2001太空漫游》《沙丘》《高城堡里的人》
电影:《弗兰肯斯坦》《FLATLINERS》《机器战警》《千钧一发》(GATTACA)《楚门的世界》《虚拟偶像》《A.I.》《黑客帝国》
这些片子都是在探讨“人”的本质
更通俗的:各种“侠”
更更通俗:变形金刚
更更更通俗:奥特曼 EVA 假面骑士 机器猫 GUNDAM 皮卡丘
科幻对我自己有很大的影响。小时候就很喜欢科普和科幻类读物,你懂得,就像大多数的小男生一样,整天抱着十万个为什么、少年百科全书、凡尔纳小说全集之类的乐此不疲,以谁记住的知识多为荣。在小学五六年级开始看《科幻世界》,从而接触了更多类型的作品,获得了更多新奇的观点。一开始是迷恋技术,各种飞船、能量武器、反物质推进装置、虫洞、空间跳跃等等,逐渐到后来更多的开始关注思想方面,求知的精神、生存的道德、终极目标之类。
其中刘慈欣的作品又是对我影响最大的。记得最初看《科幻世界》并没有去管作者是谁,后来某一期第一篇是叫《乡村教师》,题记这样写道(大概是)“不敢说这篇小说有多硬,但是你会看到中国科幻史上最不可思议的一幕”,当时还想着“谁这么狂妄啊”,然后一开始还没看下去。后来那期杂志其他文章都看完了才耐下性子去看《乡村教师》,结果完完全全地被震住了!!第一次去关注这个叫刘慈欣的家伙,去翻旧杂志,居然发现我喜欢的作品里面大部分都是他写的,于是沦为了大刘的fan。对我的人生观产生过巨大作用的文学和影视作品,除了EVA,就是刘慈欣的《乡村教师》和《朝闻道》了。
记得中学的时候,每期的科幻世界都是翻来覆去看好几遍,慢慢地到大学后面一两年开始有些文章不想看了,毕业到现在,对然每期都在买,却已经变的很多没有看完了。原因或许很多,但我觉得这都是借口的,根本上的是自己浮躁了,面对各式各样的信息和资讯,心沉不下去,反而不如只有几本杂志的中学时代。这是需要反思和改变的地方,也是想写这个科幻概论的目的之一。
终……终于出现了!妖怪的科幻大文!“影响人一生的东西,要不就是看了很多遍的,要不然就是小时候看的”对大多数人而言,这两者貌似重合啊。经常吐槽“看皮卡丘长大的90后怎能理解圣斗士星矢的心情!”早也被划着IPAD玩小鸟的00后击溃。现在想来,没所谓对错和沟通,唯一的问题是出生时间这种不可抗力的宿命呀。“出生在动漫、科幻和日剧繁盛的80年代真是太幸福了……”
[回复]
妖怪 回复:
9 10 月, 2011 at 11:06 下午
速度的变快不仅压缩了空间,也压缩了时间,以至于孩子们的童年可以塞进越来越多的东西,于是就浮躁和迷茫了,就不知选择了。当年我们的可悲之处在于没什么选择,可喜之处也在于没什么选择,于是那些唯一拥有的东西才能够长时间地占据我们的心灵,从而影响人生。
[回复]
victoryvvvv 回复:
10 10 月, 2011 at 11:15 下午
啊……三体……不过自从科幻世界软文越来越多以后,就没再把银子浪费在上面
划着水果默默走开……看灌篮高手去……
[回复]
说到科幻一下子想到的就是攻壳,看科幻最怕就是冗长的无处不在的背景设定,有种被人往脑子里强塞东西的感觉,看攻壳的时候就很自然地融入到攻壳的世界里,岁着故事的展开一点点说明设定的背景,并把重点放在了对人物和人心这条永不会褪色的主线的挖掘上,避免了用大量天马行空的幻想砸向观众。玄幻这么流行很大程度也是基于一个统一的框架,大家一看就明白这是个什么框架下的故事,比如修仙就是练气-筑基-结丹-元婴-化神什么的,虽然故事千奇百怪,但都建立在自己那一类的框架里省去了繁复的设定介绍。
[回复]
哥快一年没看科幻小说或好看的电影了 求推荐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