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日】:同人刊物向大人世界的转变
在汤祯兆的微博上第一次看到【知日】的消息,直接上了当当就付款。将一大撮人撺在一起做个杂志,自然也不是新鲜事。【知日】在云集大量国内“日本文化学者”的同时,也将MOOK(Magazine+BOOK)新型纸制品出版方式带入我们的视野。
在搜索关于MOOK关键词的解释时,百度百科貌似剽了某纸媒的两篇文章。这种介于杂志和图书之间的出版物,早在70年代就在日本诞生。考虑到出版周期和刊号,体制方面的因素。从形式上将MOOK在国内其实已相当普遍。
山东画报出版社的《老照片》系列;三联出版的《爱乐》系列;郭敬明为代表青春文学《最小说》,张悦然《鲤》系列。原本定义的“图片较多”的特质随着层出不穷的MOOK也没有体现。现在区分的方法似乎只有知道ISBN内幕的出版人才搞得清楚。
第一期【知日】封面分为两页。红色底色虽然很正,但插图和排版多少定位不明同人刊物的感觉。
第二和第三期明显有“啊,美编放假回来了!”的感受。制服、HI!美术馆、阪神沿线的专题很明显。整体风格也向文学MOOK类转变。
【知日】在一开始就以“在这里读懂日本”的SLOGAN自居。作为旅日多年的文化类学者,他们的确也有这样底气说这话。让我欣喜的是类似 BRAND ,设计类这样大众的栏目,在第二第三期就已经取消。视角独特的切入口,大量日本版权交换的优质图片,“封面特写”的专题设置让人眼目一新。
从奈良美智到阿童木。第一期的“封面特写”像“梦幻总动员”浮于表面的感觉
第二期开篇“PEEP(偷窥)三面人生”。跟随摄影师,从工作中,在家里,空闲时间三个不同时间点介绍普通日本人的状态
抛开“萌”元素。抓住ANA空姐制服演变历史以及校服两大制服典型,从发展历史和制作工艺,摄影作品,以及“毕业时向学长索要制服第二颗纽扣,因为那是离心脏最近的地方”都让专题熠熠生辉。
到第三期美术馆专辑时,内容的采编就像封底附送的吉卜力三鹰美术馆的拉页地图一般让人惊喜
在经受不能快进煎熬的一个半小时后,终于有了观众提问交流的时间。作为三个问题中的一个,我相当高兴的正对着阿毛表达对【知日】的喜爱之情。现场的感觉还是不同呀。这个有些花白头发的“毛毛虫”在第一本书的后记中,并没有多写自己曲折的旅日生涯,“日文写就的稿件,在方格子中的平假名和片假名,午后的阳光,风吹过翻起的稿纸” 相隔多年我依稀记得画面感如《情书》一般的文字。正如阿毛在最后说的,吸引他最深刻的不是日本文化,是日本文字和中国汉子中奇妙的牵绊。
结束后阿毛将【知日】第三期的增刊赠与:村上春树和阿毛都是我喜爱的读者。增刊还是他策划的阪神沿线——村上春树的心象风景。很高兴。
阿毛的签名和增刊的封面。水蓝色的基调很是惬意。
“我们已经和美国的《纽约客》取得了联系。并且在考虑中国之外的海外地区发行。成为一本世界知晓的,日本国度之外了解日本的作品。接下来原创的比例也会逐日提高。直到最后完全原创的中国文人理解日本的内容。”阿毛在回答我关于【知日】的发展方向时这样回答。
二次元中的相遇是如此美好。
================= 三代的吐槽分割线======================
后记:在对泛宅拖稿之后,开始愧对妖妖的电话。但为何建立的泛宅呢。有时间想一下。在梳理手上【知日】三期的同时,我想优质的质量和上乘的稿件应该是泛宅追求的。但畅所欲言的场所才是真正想要的。在它逼迫我苦思冥想,产生掀桌逃跑冲动的时候,似乎把自己逼上了死胡同。神人越来越多,凡人敬而远之。在柬柬大人无码触手系的贺图之后,我陡然意识到,还是有感而发的吐槽最重要。
“中国有一个词叫做‘回旋’,日本却叫做‘旋回’。川端康成在某日见到停电,大地顿时漆黑。‘彼岸在向我召唤’毅然决然奔赴了死路。没有空间可供迂回,只有原地往越来越深处如钻子一般深深的钻下去,钻到底,走向死亡,打开天窗,旋飞向上。这就是‘旋回’。”烟花般绚烂,生如夏花的期待。我们凡人是做不来。平凡人的幸福,用我们平凡的双手牢牢把握吧。
空姐服和校服的发展是不是都有个共同点,就是裙子越来越短啊?三面人生里的那个是伪娘么……很久没摸过纸质书刊的人来看图的
[回复]
妖怪 回复:
6 9 月, 2011 at 7:56 上午
全球气候变暖……
[回复]